作者:拓成工業(yè) 瀏覽:922 發(fā)布時間:2014-11-05
依照以往所獲知的人類發(fā)展史可知,人與動物最為重要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會制造工具。這一點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普及性的知識早已經獲得了最為廣泛的認知,然而,隨著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不斷加深,有關人與動物之間因“制造工具”而呈現(xiàn)區(qū)別的說法也逐漸需要加以補充:
首先,是“制造”的概念需要完善“制造”是一個特指,是指對于前所未有的產物的生產制造,其中包含著極為顯著的原創(chuàng)和獨創(chuàng),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器物復制”或“依照現(xiàn)有的樣板進行批量化的生產”。應該說,“制造”的本意在人類設計實踐不斷進行的過程中逐漸被淡化直至完全消失,這個從“產生”到“淡化”直至“消失”的過程,也就是設計逐漸從“與器物制造一體”到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實踐門類和行業(yè)”的過程;其次,是“設計”與“制造”之間的關系要明晰僅僅是“制造”尚不足以成為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性要素,因為就產物的產生來講,“制造”這個環(huán)節(jié)已經是一個中間的部分,而“謀劃在先”的“設計”才是最初的源頭,即如當代社會所倡導的“先進制造技術”,就是在“制造”這個點上將這種主次關系進行了明晰。對于人與動物的差異性來講,“設計”才是根源。圍繞設計所展開的制造并由此產生的產物才是人類所獨有的,也才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立基。
由上述兩個方面,我們不難形成這樣的結論:“制造工具”這一概念本身,含有相當比重的“設計”的成份。工具,實際上是人類意愿的延伸與發(fā)展。這樣的一種認識形成,非常有助于我們了解早期的人類。人類的早期,以肉體來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相溝通,顯得極為被動和弱小,常常成為各種獸類的食物。然而人類極具主動性的設計行為使相應的實踐充滿了和目的性,這注定了人類不可能長久地處于這種被動狀態(tài)——通過充滿設計色彩的實踐,在事實上不斷重新調整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來促進自身在自然界中的發(fā)展,這成為“人類發(fā)展史”的主線。
對于處在混沌時代的人類真實情況的探究,不僅是會令人感到新奇,同時也顯現(xiàn)出設計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路徑,而這一點也是廣義的“設計傳統(tǒng)”探究的重要依據(jù)。在那樣一個久遠的時代,先民們究竟是如何來實施上述行為的?
首先,觀察包含動物、植物、氣象在內的一切自然現(xiàn)象
這其中沒有哪一個是最重要或最次要的,對于當時的人類來講,它們處在人類認識的相同層級。即使是在今天,在關于自然現(xiàn)象與人類關系的思考方面,自然之物的不同類別依然不構成思考時主與次的依據(jù)。這可以說是體現(xiàn)在人類思維之中的一種傳統(tǒng)痕跡。在實踐中,原始人不斷對自身和自然中的各種自然之物加深認識,并將這種零散的認識做一定范圍和對象的傳播與交流,使之逐步成為“群體共性化”的認識,之后作為“知識”加以積累,并逐漸明確了自己的不足,例如,不能像獸類那樣憑借尖銳的牙齒來“咬殺”對手;沒有“貓科”和“犬科”動物的奔跑速度;也沒有鋒利的“爪”以擊打獵物。但是原始人有日趨進化的手和日益發(fā)達的腦,于是,客觀的自然之物的優(yōu)勢成為人類“自我保護目的”達成的重要參照:加工的器物表面的光滑、均勻,器物前端的尖銳與鋒利,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工具(武器)加工過程中由對手見諸視覺的一些優(yōu)勢所獲得的關于形態(tài)的啟發(fā)。
其次,由上述認識深化為對于物質素材的有效選擇
在材料的選擇上,可以肯定的是:石頭不是人類最初工具加工唯一使用的素材,可能也不是最早即有意識將“工具”概念與之對應的素材。當時的人類思維水平很低,還不可能以絕對化的認識去分門別類地看待周圍的環(huán)境,也不太可能對于構成環(huán)境的諸多元素做哪怕是一些極簡單的分析,他們對于周圍種種可視的物質所采取的態(tài)度,是完全的“拿來主義”——先拿來用,如果不合用就予以淘汰。這種做法,是以實驗性為前提的,在不斷地實驗之中,選取適宜的素材,加以一定程度的推廣,(傳說中“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說明了這種情況)。在此基礎之上,人類由最初完全源于偶然的做法,而逐步在一定的階段演化為必然性的自覺行為并達成相應的目的——首先就是逐漸選擇到了適宜于自己使用的制造工具的素材——既有石質的,也有骨質、纖維質和木質的,這可以在對一些文物的情況分析之后得到證實:當人類通過對于周圍的種種物質進行偶然性的嘗試之后,逐漸將“工具”的概念,與幾類物質相對應:用手難以打殺野獸,但憑借石塊就容易得多,用雙手敲擊硬物,往往會傷害自己的手,而應用石塊加以解決就變得輕而易舉,因此對堅硬的石塊進行加工,彌補手的不足;另外,原始人將樹枝做成投槍和弓箭,通過投擲,使投槍、弓箭能夠追上疾速奔馳的獸類并將其刺中,這樣既保證了自身的安全,又獲得了食物,提高了捕食行為的效率。此外,原始人類在風餐露宿中已意識到居住的條件影響到自身的生存,于是先“穴”居,后“搭窩”,逐步形成了“居有定所”的生活方式。這一切都是極富設計意味的工具制造行為。在種種設計行為的實施過程中,人類對于材料本身的了解,躍上了新的臺階,工具的概念隨之不斷呈現(xiàn)擴大化的趨勢,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來看,就是不斷尋找新的素材,并將其轉化為滿足人類種種需要的工具的歷史。物質材料被發(fā)現(xiàn)、利用的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種實質上的設計含義——將本無任何意義的天然之物,賦予了極具實用性的工具素材的內含,這是物質本質上的轉變,是人的意識得以一定的物質化體現(xiàn)的標志。所謂人類的設計行為,由此開始變得具有了一些初步的秩序感和層次感,逐步擺脫了最初由素材尋找階段即出現(xiàn),并伴隨設計行為全過程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如果沒有這些富有設計意味的工具制造行為,人類絕不可能發(fā)展到今天。因此,缺少設計意味的工具制造乃至其他的設計行為,不會對人類的發(fā)展有所推動和幫助,即使被制造出來,其生命力也是相當脆弱的。
高興博士簡介
設計中心:成都市金牛區(qū)蜀西路46號盛大國際4棟804 |
制造基地:成都市溫江區(qū)天府鎮(zhèn)金府路西段619號 |
業(yè)務經理(微信同號):15828656232 |
設計咨詢:028-87507688 |
制造咨詢:028-87514188 |
站點地圖 |
版權所有:成都拓成工業(yè)產品設計有限公司 蜀ICP備06007803號-1 |
微信公眾號 |
微信咨詢 |